乳状耳形螺原产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寄主范围广、食性杂,入侵危害严重,现已传播至世界各地,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植物保护组织列为检疫控制有害生物。2021年4月被我国增补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一、主要危害
乳状耳形螺在原产地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有害生物,幼螺主要取食腐殖质和幼苗及植株的幼芽嫩叶,成螺以各种绿色植物为食,主要危害蔬菜、瓜果、花卉等园艺作物,入侵新区后也常危害成灾,造成了农业生产的重大损失,还经常栖息于庭院和公园,影响了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如传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后,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种群密度很高,被学者和农业部门视为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有害生物。随着人为引种和国际贸易发展现已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但严重危害农林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人畜健康。
二、分类地位
乳状耳形螺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大蜗牛科Helicidae,耳形螺属。
三、地理分布
欧洲:西班牙、葡萄牙;
非洲: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马德拉群岛;
南美洲:阿根廷、乌拉圭、委内瑞拉;
北美洲:美国(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密西西比、得克萨斯、密苏里、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佐治亚、佛罗里达、肯塔基、纽约、俄亥俄、路易斯安那、马里兰等)、古巴;
大洋洲:澳大利亚;
大西洋地区:百慕大群岛、加那利群岛。
四、形态特征
乳状耳形螺以成螺贝壳形态为基本鉴定依据,软体和生殖系统解剖形态特征为参考依据。
成螺的主要鉴别特征:贝壳中等大小,右旋,壳质稍厚,坚实,不透明,表面有光泽,呈矮圆球形。有4.5—5个螺层,前几个螺层缓慢增长,体螺层膨大,在壳口处向下倾斜。口唇及壳口内侧颜色较深。壳面颜色通常为棕灰色,具有5条不同宽度的黑色条带。脐孔封闭,或呈非常窄的缝隙状。壳口近似圆形,口缘外折,反卷,边缘增厚。壳高10mm—15mm,壳宽25mm—40mm。
幼螺贝壳个体小,壳质易碎,外唇不向外延伸扩展,其他形态特征与成螺贝壳基本一致。
软体外部特征:黄褐色至灰棕色,上触角长,淡灰色,下触角短,黄色。
生殖系统特征:输精管长,鞭状体也长,阴茎本体长度适中,其宽度与鞭状体相近。阴茎具有2个近等长的边缘(或称阴茎乳突),其内表面分布不规则横向倾斜的折皱。阴茎末端狭窄的部分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括约肌,在括约肌下方,中庭的位置有一个结节状的刺激器。输卵管自由扭转卷曲,阴道较长,矢囊不大,棒状。黏液腺位于矢囊基部上方,开口于阴道,具有高度进化的共同管道,分裂成3—5个基底扩张的次生枝,每个次生枝再度分枝成新的小枝。受精囊小,受精囊柄分枝形成长的盲管。
五、生物学特征
乳状耳形螺为一种植食性螺类,属陆生肺螺类,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交配一次,可多次产卵,生长期每个月产卵2次,平均每次产卵约66粒,卵一般产在松散的土壤中。乳状耳形螺昼伏夜出,阴雨天也频繁活动。该螺抗逆性强,能适应干旱和寒冷条件,在干旱环境下会分泌黏液封住壳口处于休眠状态,以度过不利的气候条件。该螺并不适应南方高温和湿热的气候环境。幼螺主要取食腐殖质和幼苗及植株的幼芽嫩叶,成螺以各种绿色植物为食,取食时形成缺刻和孔洞,此外,还可爬行到果实上留下银灰色的黏液痕迹,影响经济价值。
乳状耳形螺对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广谱性杀螺剂四聚乙醛类农药不敏感。据文献报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只能通过人工捕捉和集中烧毁的办法来控制螺害,这是一种对农业和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威胁的外来有害生物,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六、传播途径
乳状耳形螺移动缓慢,其本身的传播能力有限。因其可作为食用螺而被人为引种传播到世界各地,造成广泛的地理分布。此外,该螺具有休眠特性和很强的适应性,能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生境中,极易随苗木、集装箱和包装材料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七、植物检疫措施
1.严禁引种养殖。禁止以任何借口引进该螺作为食用螺养殖,同时加强宣传,避免盲目引种。
2.加强口岸检疫。对来自疫区的木质包装材料、集装箱以及货物重点检查;现场检疫发现的蜗牛标本,需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鉴定;发现盆栽苗木、花卉等携带土壤或其他细碎衬垫材料时,过筛检查是否有卵或幼螺。
3.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在港口、转运车站、货物堆场等重点区域开展疫情调查和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