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信息动态 > 新闻动态

数智赋能:打造智慧监管应用新场景

发布时间:2025-11-19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扫一扫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当前,人工智能(AI)正加速迭代,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深刻变革。海关积极把握科技变革机遇,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监管智能化、服务便捷化。

 

丰富智慧监管“工具箱”

  近日,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进口再生金属原料查验堆场上,150余个集装箱整齐排列,货物被堆放在集装箱边等待海关查验。一架无人机匀速掠过,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拍摄货物影像并实时回传至数据后台。 

  宁波口岸是全国重要的再生金属原料进口口岸,今年前10个月,宁波海关监管进口再生金属原料货量占全国总量的四成以上。为进一步提升查验精度与效率,宁波海关将“数据赋能、技术创新”理念贯穿监管全链条,创新推出“甬智”再生金属AI辅助检查智能体(以下简称“甬智”AI智能体),探索运用“装备协同+图像识别+AI分析”模式,提升执法统一性和规范性,推动监管模式从“人防”向“技防”升级。 

  “我们引入无人机配合‘甬智’AI智能体开展再生金属检验监管业务。”宁波海关所属北仑海关后续处置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无人机按照预设路线自动拍摄货物全景,并将图像数据传输至后台。随后,‘甬智’AI智能体基于视觉识别模型,将所有拍摄图像与申报数据进行智能比对分析,最快可在1分钟内识别出货物品名,并对夹杂物、非金属涂层、危险废物等现场检验项目作出智能化综合判断。” 

  为提升AI智能体判别准确率,现场关员累计收录海关监管场景下原料特写、可疑物细节等现场图片超5000张,构建起涵盖各类合规原料的参考样本库及典型查获案例库,持续反哺AI智能体训练。 

  此外,宁波海关还以大语言模型为技术底座,结合增强检索生成技术,打造出AI智能问答助手并嵌入“甬智”AI智能体,为查验关员提供随身“工具箱”,实现知识库检索的数字化、人机交互问答的智能化、结果输出的标准化。 

打造旅客通关“智能向导” 

  “您好,您有需要申报的行李物品吗?”话音刚落,在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入境大厅,南京海关所属扬州海关关员佩戴的AI智能眼镜的内置系统便将语音实时翻译为韩语播报了出来。在关员的指引下,一名韩国旅客快速完成了行李物品申报等流程,全程不到3分钟。“沟通非常顺畅,体验很好。”该旅客称赞道。 

  随着外籍入境旅客数量持续增长,提升沟通效率已成为优化通关服务的重要一环。“新配备的AI智能眼镜具备多国语言双向同声传译功能。”扬州海关旅检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外籍旅客交流时,系统能将关员的话实时翻译成外文并通过眼镜扬声器播报,旅客的回答也会被同步转译成中文字幕显示在镜片上。”无论是健康申报核验、行李物品查验,还是禁限物品的政策解读,都能在AI智能眼镜的辅助下实现“沟通无碍”。 

  “我们希望借助AI智能眼镜,推动旅检现场实现‘零接触查验、秒级响应、全流程追溯’的数智化升级。”扬州海关旅检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这款融合了5G通信、AI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AI智能眼镜已接入南京海关智慧旅检系统,现场查验关员佩戴该眼镜,便可实时接收布控信息和舱单动态,后台关员也可同步查看现场实时画面,为现场决策提供支持。如遇特殊情况,还可在线申请专家远程指导,形成“现场关员+后台支持+专家远程指导”的联动机制,有效提升了海关监管效率与应急处置能力。 

  目前,在AI智能眼镜、数字人等技术的智慧辅助下,数智化管理已贯穿旅客通关各环节,扬州海关旅检现场实现了“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嵌入式监管,平均单名入境旅客通关时间压缩35%,口岸通关效率整体提升约50%。 

  视线转向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旅检现场,一幅蓝白相间的“旅检国门卫士”智能体二维码海报格外醒目。“最多能带多少现金出境?”“离境退税怎么办理?”……只需手机扫码,海关“智能向导”便能快速解答这些问题。 

  “这个智能体小程序几秒钟就回复了我的疑问,还附有完整的入境流程和检疫要求,我的沈阳之旅就这么轻松地开始了。”韩国游客金女士赞叹道。 

  “旅检国门卫士”智能体小程序,是沈阳海关专为出入境旅客打造的一款智能咨询应用。小程序基于AI大模型,结合旅检热线记录及常见咨询信息,对旅客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度学习,实现场景化、拟人化的实时响应,能够随时随地解决旅客问题,优化旅客通关体验。 

  “我们持续更新智能体信息库,新增退税指引、热点问题解答等模块,并嵌入多语种通关常用语,同时引入旅检查获案例,以案释法,提高旅客法律意识,保障通关顺利。”沈阳海关所属沈阳桃仙机场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 

  “旅检国门卫士”智能体小程序上线以来,已服务旅客850人次,完成对话6259轮次,正成为海关智慧服务的“新名片”。 

解锁离境退税“新功能” 

  从核心商圈的消费场景到网络社交软件上的出行攻略,近年来,“离境退税”已成为消费领域的热点话题。今年前10个月,深圳海关共验核离境退税申请单4.12万票,同比增长9.91倍,涉及商品金额10.3亿元。尤其是随着“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持续升温,离境退税政策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为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圳海关陆续增设福田、深圳湾、罗湖等陆路口岸离境退税业务点,推动深圳成为全国离境退税口岸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城市,为跨境消费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支撑。 

  “现在深圳有很多离境退税办理点,我可以根据购物位置或行程安排就近办理,非常方便。而且海关验核很快,退税体验越来越顺畅了。”正在办理业务的香港旅客黄先生说。 

  离境退税业务规模持续扩大、监管点位不断增加,对海关验核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打破信息壁垒,让数据安全、顺畅、高效地“跑起来”,深圳海关将多模态AI大模型技术引入“非贸智控管控平台”,创新开发离境退税功能模块,以科技手段提升业务质效。 

  该模块的智慧赋能离不开三大硬核技术支撑:首次将多模态AI大模型用于实际业务场景,可以更加有效地处理文字模糊、错位等复杂场景,提升单证文字信息读取能力;借助图像信息无损处理技术,识图读图更快捷,显著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依托“异步多线程技术+自研智能算法”,突破单次识别图片数量限制,实现多张图片的并行识别和无缝拼接,一次性完整还原申请单数据,推动业务进一步实现无纸化、智能化、便捷化。 

  “现在只需使用高拍仪对离境退税申请单、购物发票等拍照上传,系统就能在1分钟之内自动识别出单证信息并进行逻辑验核,同时智能提取关键内容,实现结构化的数据留存。”深圳海关所属文锦渡海关离境退税业务点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功能使离境退税业务办理流程大幅简化,整体办理效率提升2.7倍。 

  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深圳海关将人脸识别功能接入离境退税功能模块,将重点旅客纳入“一人一档”,构建高额、高频次退税旅客信息库,形成风险分析模型,有效关联通关信息要素,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目前,该应用模块已助力查获了一批离境退税商品回流、经营主体涉嫌骗税案件。 

  下一步,深圳海关将持续优化“非贸智控管控平台”离境退税模块的应用,以更快速度、更强力度为离境退税业务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本报通讯员 刘清泰、刘志侃、孙逸明、陈晨、郭丹、贾志豪)

 

 

旅客在沈阳仙桃国际机场海关旅检现场使用“旅检国门卫士”智能体小程序获取通关申报指南。李 尧 

 

 

 

北仑海关关员使用无人机配合“甬智”AI智能体开展再生金属检验监管。 张竞予 摄

关键字(标签):

相关阅读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