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页 > 清关指南 > 卫生检疫

口岸常见病媒生物——鼠类

发布时间:2025-10-27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扫一扫分享

  一、什么是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间接传播疾病(一般指人类疾病),危害、威胁人类健康的生物,主要有鼠类、蚊类、蜚蠊、蝇类等,具有传播快、易流行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常见的鼠类有哪些? 

  鼠,啮齿类哺乳动物,是病媒生物防制四害之一。我国鼠类约有145种,约占全国哺乳动物的34%。不同地区鼠种都各有不同,但小家鼠、褐家鼠都是全国常见鼠种。 

  (一)小家鼠:小型鼠类,体长60mm—90mm,尾长与体长几乎相等或略短于体长。上颌门齿内侧有1个明显的缺刻。背毛灰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灰黄色,腹毛基部灰色,尖端黄色。 

  (二)褐家鼠:体形粗大,尾长短于体长,耳壳短而厚,向前拉折不能遮住眼部,后足粗大,背毛棕褐色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而尖端棕色。背面中部生有较多的全黑毛,故颜色较体侧深。腹部灰白色,腹毛基部灰色,尖部白色。足背毛白色。尾毛有两种颜色,上面黑褐色而下面灰白色。 

  三、鼠类病媒生物存在哪些危害? 

  鼠类是多种致命病原体的天然宿主和传播者,携带多种疾病病原体,可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鼠伤寒等多种人类疾病,对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构成严峻挑战。 

  鼠传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老鼠体外寄生虫作为传播媒介,在叮咬人体时将病原体传播给人;二是带有致病微生物的老鼠通过活动或粪便污染食物或水源,人类食用后造成发病;三是老鼠直接咬人或病原体直接侵入而引起感染。 

  (一)鼠疫:是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甲类传染病,它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烈性传染病。鼠疫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至6天之间,多为2至3天,个别病例可达8至9天。各型鼠疫患者的一般症状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至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监测传染病,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通过鼠类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接触以及恙螨叮咬传播。临床症状以“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颈、胸部潮红)、肾功能损害为主要特征。 

  (三)钩端螺旋体病:病原体通过老鼠尿液污染水源或土壤传播。症状包括高热、肌肉疼痛、结膜充血,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肾功能衰竭和出血倾向。 

  四、如何预防鼠媒传染病? 

  (一)科学灭鼠防鼠。在鼠类活动的地方安放粘鼠板、鼠夹或投放灭鼠毒饵,注意毒饵应投放隐蔽区域或投入鼠洞;检查封堵可能成为鼠类出入途径的孔洞,完善防鼠设施。 

  (二)保持环境整洁。整治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积水、杂物和堆积物,减少鼠类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三)加强食品安全。食物要妥善保管,煮熟蒸透,生熟分开;餐具要定时消毒,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 

  (四)做好个人防护。野外作业时尽量穿长衣长裤,在裸露部位喷洒驱避剂;避免长时间在树林中穿行或坐卧草地上,防止蚤、螨和蜱叮咬。 

  五、海关如何守牢国门安全防线,保护人民健康? 

  一是严格开展本底病媒生物监测。遵循“定人员、定时间、定生境、定方法”的“四定”原则,通过鼠夹法以及鼠笼法在口岸区域内开展鼠类密度监测工作。 

  二是严防病媒生物输入。针对入境交通工具(包括船舶、航空器、列车等)、集装箱、货物、快件及邮包等检疫对象开展输入性病媒生物监测工作。对于截获的鼠类,海关及时送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指导相关单位按规定实施卫生处理,有效消除鼠类及其传播的疾病的输入风险。 

  (作者单位:天津海关)